尿路感染反复发作?对比3类常用药,哪种更安全不耐药,一文说清
如果你每隔一阵就被尿频、尿急、尿痛拖住日常生活,体检单上“白细胞++”像循环播放,最折磨人的不是一次发作,而是“好了又来”,更让人无奈的是:每次都上抗生素,症状退得快,却像火被压住没灭透,有没有一种方案,既能稳住局面,又不把耐药问题越推越高?接下来把常见用药按
如果你每隔一阵就被尿频、尿急、尿痛拖住日常生活,体检单上“白细胞++”像循环播放,最折磨人的不是一次发作,而是“好了又来”,更让人无奈的是:每次都上抗生素,症状退得快,却像火被压住没灭透,有没有一种方案,既能稳住局面,又不把耐药问题越推越高?接下来把常见用药按
目前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(以下简称EGFR 20插)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,但埃万妥单抗耐药后怎么办呢?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(WCLC 2025)报道,国产口服靶向药舒沃替尼,300mg剂量治疗埃万妥单抗耐药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仍有41.7%
肺腺癌有50%的概率存在EGFR基因突变,这个基因突变一般目前推荐三代靶向药进行治疗,代表性的药物是奥希替尼、阿美替尼、伏美替尼等。但是多数患者在使用靶向药后会逐渐产生耐药,如果后续的基因检测没有能发现组合靶向药治疗策略,患者将不得不进入二线的化疗治疗阶段。一
前阵子去医院探望一位长辈,同病房的张叔正对着药盒叹气。他患肺癌三年,吃第一代靶向药控制得挺好,可上个月复查发现肿瘤长大了——耐药了。医生说能换第三代药,但一盒要五千多,就算报销后自己也得掏两千,这对靠退休金治病的他来说,简直是雪上加霜。
肺癌治疗里最让人揪心的,莫过于靶向药耐药。2025年的肺癌治疗领域,终于传来了打破僵局的重磅消息。9月,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国产新药芦康沙妥珠单抗上市,专门针对EGFR靶向药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患者,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药物首次在该领域实现全球领跑。
58岁的老张最近愁得头发都白了不少!这是他第三次跟幽门螺杆菌“过招”,结果还是败下阵来。前两次吃的四联疗法要吞4种药,他一忙生意就忘得一干二净,吃完还总恶心拉肚子。上周一场重要的生意谈判,突如其来的胃痛像针扎似的,直接把单子搅黄了。夜里反酸的灼烧感折腾到天亮,
10月19日,国际顶级医学期刊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(NEJM)的官网首页,一则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悄然置顶。几乎同时,远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(ESMO)主席论坛上,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的口头报告刚结束,全场便响起了持久的掌声——由张力、方文峰
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,约70%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,传统化疗方案的有效率仅为20%-30%。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,如PD-1/L1)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晚期N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(从不足5%提升至31.9%
黑色素瘤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,以PD-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最初获批用于这一恶性肿瘤。但是免疫治疗也会耐药。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:“当免疫治疗失败之后还能做什么?” 如今对于这个问题则有了答案,那就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。
Hp)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。同时也是是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明确危险因素[1]。然而,随着抗生素耐药率的不断攀升,传统疗法的根除根除率显著降低。因此通过研发新策略、优化抗菌方案来有效提升根除率、阻断疾病进展,已成
为了搞清这些“U盘”是如何把普通细菌变成“超级战士”的,来自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、巴斯大学和英国卫生安全局的科学家们,翻出了从1917年至今的细菌样本——那时抗生素还没被发现。他们分析了来自六大洲的四万多个质粒,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庞大的细菌“家谱”。相关成果发表于
在艾滋病治疗领域,“耐药”是A友和医生共同面对的“隐形敌人”。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,耐药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。今天,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,带大家全面了解HIV耐药的来龙去脉,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应对这一挑战。
在肺癌的分子分型中,EGFR突变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靶点。其中,19号外显子缺失(19del)和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常被称为“经典突变”,并已有成熟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。然而,在EGFR突变这个大家族中,还存在着一组占比约10%-15%的“非经典突变”,
靶向PD-1/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s),已全面重塑了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的治疗格局。然而在临床实践中,绝大多数患者最终仍会对ICIs产生耐药,这是肿瘤生物学特性、肿瘤微环境(TME)动态变化及宿主相关因素(例如菌群失调和特定器官
近日,在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学术年会期间,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做了《临床视角——乳腺癌分子病理助力临床诊疗升级》的专题演讲,她明确指出,近年来涌现的AKT抑制剂、PI3Kα抑制剂等创新药物,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利器,有力推
你手里那盒阿莫西林,可能正被一群看不见的“快递小哥”偷偷改装——它们叫超级质粒,把耐药基因当成闪送包裹,在细菌之间秒传,百年下来,全球127万人的死亡名单上,七成是它们签的字。
年过五旬的李女士(化名)在确诊HR+/HER2-晚期乳腺癌后,经历了一线CDK4/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初期的成功,却在一年多后面临耐药的现实。她的处境并非个例。在我国,像她这样的患者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%,构成了庞大的亚群体。当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
9月25日,《科学》杂志上登了篇炸锅的研究,一群科学家扒了近百年的细菌样本,从1917年到现在,足足4万多个质粒标本,最后得出个让人后背发凉的结论:咱们现在天天担心的抗生素耐药危机,不是成千上万种遗传结构在搞鬼,而是少数几个“超级质粒”在全球疯狂扩散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肝细胞癌(HCC)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,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s)已成为晚期HCC的一线疗法,显著改善了临床结果。然而,对ICIs的耐药性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治疗挑战。